【新华社】多器官移植及器官联合移植技术获国家科技二等奖
何晓顺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腹部多器官移植和器官联合移植是治疗同时累及多个脏器终末期疾病的最佳手段,是移植领域较尖端的标志性技术。
“这类手术在国际上仍处于探索阶段,并发症多,生存率低,亟待技术突破和体系创新。”何晓顺说,在2009年改良后,中山附一医院已将患者1年和5年生存率提高至94.7%、76.0%,高于全美的69.0%、48.0%,居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由该团队改良的多器官移植核心技术体系已被《中国肝移植手册》列为多器官移植技术规范。团队成员、医院移植科副主任朱晓峰介绍说,与传统多器官移植相比,团队首创了“不阻断腹主动脉”的动脉重建信访室,避免了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引起的多脏器功能损害;创立了“单一吻合口”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减少了吻合口数目,显著降低了肠漏和感染发生率。
“我们还首创了‘低强度’免疫抑制治疗方案,有效降低严重感染发生率。”朱晓峰说,团队还创立了胆道并发症防治体系,实现了供体胆道双重灌洗和移植物动、静脉同时复流,避免了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
自2004年开展了亚洲首例多器官移植,该院共开展相关病例29例,其中2015年就完成了13例,其实施的改良式多器官移植数居全球前列。
当下,能够开展多器官移植技术的还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多器官移植临床应用的突破性进展正是我国不断追求高精尖科技进步的缩影,这套技术已经可以对外推广和复制。”何晓顺说,“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探索,在多器官移植领域,我们国家已经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完)
http://xhpfm.mobile.zhongguowangshi.com:8091/v200/newshare/527610?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1